环球简讯: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的背景_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
1、一、《前出师表》作者:蜀汉诸葛亮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2、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
3、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,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
4、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,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。
5、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,宜付有司论其刑赏,以昭陛下平明之理,不宜偏私,使内外异法也。
6、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,此皆良实,志虑忠纯,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。
7、愚以为宫中之事,事无大小,悉以咨之,然后施行,必能裨补阙漏,有所广益。
8、将军向宠,性行淑均,晓畅军事,试用于昔日,先帝称之曰能,是以众议举宠为督。
9、愚以为营中之事,悉以咨之,必能使行阵和睦,优劣得所。
10、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。
11、先帝在时,每与臣论此事,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、灵也。
12、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,此悉贞良死节之臣,愿陛下亲之信之,则汉室之隆,可计日而待也。
13、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
14、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
15、后值倾覆,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,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
16、先帝知臣谨慎,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。
17、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,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,故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。
18、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,当奖率三军,北定中原,庶竭驽钝,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
19、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。
20、至于斟酌损益,进尽忠言,则攸之、祎、允之任也。
21、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,不效,则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灵。
22、若无兴德之言,则责攸之、祎、允等之慢,以彰其咎;陛下亦宜自谋,以咨诹善道,察纳雅言,深追先帝遗诏,臣不胜受恩感激。
23、今当远离,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
24、2、翻译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。
25、现在天下分为三国,指蜀汉国力薄弱,处境艰难。
26、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。
27、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,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,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(作战的原因),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。
28、(陛下)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,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,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,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,说不恰当的话,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。
29、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,本都是一个整体,奖惩功过,不应有所不同。
30、如有作恶违法的人,或行为忠善的人,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,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,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,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。
31、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人,都是善良诚实、心志忠贞纯洁的人,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。
32、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。
33、我认为宫中之事,无论事情大小,都拿来跟他商讨,这样以后再去实施,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。
34、得到更多的好处。
35、将军向宠,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,精通军事,从前任用时,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,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。
36、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,都拿来跟他商讨,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,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。
37、亲近贤臣,疏远小人,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;亲近小人,疏远贤臣,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。
38、先帝在世的时候,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,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、灵帝时期的腐败。
39、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,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、守节不逾的大臣,望陛下亲近他们,信任他们,那么汉朝的复兴,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。
40、我本来是平民,在南阳亲自耕田,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,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。
41、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,屈尊下驾来看我,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,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,我因此十分感动,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。
42、后来遇到兵败,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,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,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。
43、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,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。
44、接受遗命以来,我日夜忧虑叹息,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,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,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,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。
45、现在南方已经平定,兵员装备已经充足,应当激励将领士兵,平定中原,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,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,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,返还旧都,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。
46、至于处理事务,斟酌情理,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,那是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的责任。
47、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,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,若不能完成,就治我的罪,(从而)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。
48、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,那就责备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人的怠慢。
49、来揭示他们的过失;陛下也应自行谋划,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,采纳正确的言论,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。
50、我感激不尽。
51、今天(我)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,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,也不知说了些什么。
52、二、《后出师表》作者:蜀汉诸葛亮原文先帝深虑汉、贼不两立,王业不偏安,故托臣以讨贼也。
53、以先帝之明,量臣之才,固知臣伐贼,才弱敌强也。
54、然不伐贼,王业亦亡。
55、惟坐而待亡,孰与伐之?是故托臣而弗疑也。
56、臣受命之日,寝不安席,食不甘味。
57、思惟北征。
58、宜先入南。
59、故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,并日而食;臣非不自惜也,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,故冒危难,以奉先帝之遗意也,而议者谓为非计。
60、今贼适疲于西,又务于东,兵法乘劳,此进趋之时也。
61、谨陈其事如左:高帝明并日月,谋臣渊深,然涉险被创,危然后安。
62、今陛下未及高帝,谋臣不如良、平,而欲以长策取胜,坐定天下,此臣之未解一也。
63、刘繇、王朗各据州郡,论安言计,动引圣人,群疑满腹,众难塞胸,今岁不战,明年不征,使孙策坐大,遂并江东,此臣之未解二也。
64、曹操智计,殊绝于人,其用兵也,仿佛孙、吴,然困于南阳,险于乌巢,危于祁连,逼于黎阳,几败北山,殆死潼关,然后伪定一时耳。
65、况臣才弱,而欲以不危而定之,此臣之未解三也。
66、曹操五攻昌霸不下,四越巢湖不成,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,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,先帝每称操为能,犹有此失,况臣驽下,何能必胜?此臣之未解四也。
67、自臣到汉中,中间期年耳,然丧赵云、阳群、马玉、阎芝、丁立、白寿、刘郃、邓铜等及曲长、屯将七十余人,突将、无前、賨叟、青羌、散骑、武骑一千余人。
68、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,非一州之所有;若复数年,则损三分之二也,当何以图敌?此臣之未解五也。
69、今民穷兵疲,而事不可息;事不可息,则住与行劳费正等。
70、而不及今图之,欲以一州之地,与贼持久,此臣之未解六也。
71、夫难平者,事也。
72、昔先帝败军于楚,当此时,曹操拊手,谓天下以定。
73、然后先帝东连吴越,西取巴蜀,举兵北征,夏侯授首,此操之失计,而汉事将成也。
74、然后吴更违盟,关羽毁败,秭归蹉跌,曹丕称帝。
75、凡事如是,难可逆见。
76、臣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
77、至于成败利钝,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。
78、2、翻译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,贼不能并存,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,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。
79、以先帝那样的明察,估量臣下的才能,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,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。
80、但是,不去讨伐敌人,王业也是要败亡的;是坐而待毙,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?因此委任臣下,一点也不犹疑。
81、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,睡不安稳,食无滋味。
82、想到要去北伐,应该先南征。
83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,深入不毛之地,两天才能吃上一餐;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,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,所以冒着危险,来执行先帝的遗愿,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。
84、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,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,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,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!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:高祖皇帝的明智,可以和日月相比,他的谋臣见识广博,谋略深远,但还是要经历艰险,身受创伤,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现在,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,谋臣也不如张良、陈平,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,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,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。
85、刘繇、王朗,各自占据州郡;在议论安守策略时,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,大家疑虑满腹,大家疑虑满腹,胸中充斥着惧难;今年不去打仗,明年不去征讨,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,终于并吞了江东,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。
86、曹操的智能谋略,远远超过别人,他用兵,像孙武、吴起那样,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,在乌巢遇上危险,在祁山遭到厄难,在黎阳被敌困逼,几乎惨败在北山,差一点死在潼关,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。
87、何况臣下才能低下,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,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。
88、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;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,任用李服,而李服密谋对付他;委用夏侯渊,而夏侯渊却败死了。
89、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,可还是有这些挫败,何况臣下才能低劣,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?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。
90、自从臣下进驻汉中,不过一周年而已,期间就丧失了赵云、阳群、马玉、阎芝、丁立、白寿、刘郃、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、屯兵将官七十余人,突将、无前、賨叟、青羌、散骑、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。
91、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,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;如果再过几年,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,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?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。
92、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,但战争不可能停息;战争不能停息;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,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。
93、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,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,和敌人长久相持,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。
94、最难于判断的,是战事。
95、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,这时候,曹操拍手称快,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。
96、然后先帝东连吴越,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,出兵北伐,夏侯渊掉了脑袋;这是曹操估计错误。
97、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。
98、但是,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,关羽战败被杀,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,而曹丕就此称帝。
99、所有的事都是这样,很难加以预料。
100、臣下只有竭尽全力,到死方休罢了。
101、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,是顺利还是困难,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。
102、扩展资料:创作背景:《前出师表》蜀章武元年(221年),刘备称帝,诸葛亮为丞相。
103、蜀汉建兴元年(223年),刘备病死,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。
104、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,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。
105、为了实现全国统一,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,于建兴五年(227年)决定北上伐魏,拟夺取魏的长安,临行之前上书后主,即这篇《出师表》。
106、2、《后出师表》诸葛亮南征后,北伐魏国提上日程。
107、北伐魏国是刘备集团一贯的方针。
108、刘备以夺取天下为最终目的。
109、诸葛亮鉴于魏国经济必将逐渐恢复,时间拖长对蜀国不利,而及早北伐可发挥自己治国治军优势。
110、何况身死之后,蜀国无人能够蹈涉中原,抗衡大国,因此认为唯有及身而用,才有希望蚕食并最终打败魏国,也可报答刘备知遇之恩,为此决心展开北伐,并且”用兵不戢,屡耀其武“,坚持到底。
111、建兴五年(227),诸葛亮在向刘禅呈上《前出师表》以后,迅即率师进驻汉中。
112、建兴六年(228)春,诸葛亮出师北伐祁山。
113、魏国西部的南安、天水、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归汉。
114、蜀军在占有陇右三郡后,以街亭、箕谷的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。
115、同年冬十一月,魏国大举进军东吴,魏将曹休为吴将陆逊所败,张郃东下,关中极为虚弱。
116、诸葛亮认为进攻时机已到,准备全师出兵伐魏。
117、但是,蜀中不少大臣,安于逸乐,对进军一事心怀疑虑,并且产生了不少非议。
118、为此,诸葛亮再次上表,苦心孤诣,申明讨伐的决心;义正辞严,批驳非议的错误。
119、因为这次上表后于第一次出师时的一表,故而后世称之为《后出师表》。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